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老照片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【封面】翼城北常老宅院的往事,告诉你这样一个道理……

    信息发布者:薛会儿
    2017-11-24 21:30:53   转载

    翼城北常老宅院的往事

    文/图 临汾晚报记者 王隰斌

    前不久,朋友介绍,翼城有一所老宅院颇有看头,听闻这一信息,记者按捺不住好奇心,决定一探究竟。车出翼城高速互通,在导航的引导下,准点停在了北常村的街道上。

    宅院原来姓杨

    还未进入巷子,远远就看到一个土地庙和略显古旧的民宅大门,大门与土地庙相比,给人的第一印象,大门要“年轻”许多。走进大门就能看到一个红“福”字,刚涂色不久的灰砖掩盖了照壁的古老。透过照壁看到高大的北房和西厢房,一位年轻人听到有人进院,揉搓着眼睛从北房走了出来。

    “这房子建造于清代雍正年间,到现在有200多年了,我不知道房子的历史,我爷爷也许知道。”年轻人说道。

    83岁的段桂英老人一边忙碌着一边说:“来这里看房的人多了,照相的人也不少,听说县里还出了本书,上边就有俺家的房子。”

    这座宅院占地434平方米,早先为四合院布局,正房为二层楼阁,进深五椽,单檐悬山顶,六檩前廊式,前檐下有斗拱七攒。西厢房面阔三间,进深四椽,五檩悬挂山顶,无廊式结构。四根高大的柱子虽然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然挺拔,支撑北楼。仔细观察,北楼应该是明三暗五式结构。

    北房的中檩上写着“大清雍正五年(公元1727年)岁次丁未年三月十二日杨尔桐,妻张氏,侧室李氏,男之环……梓匠:陈元景、戴炳……仝造”等字样。原来主人上梁的时间距今已经290年之久了。

    是大烟让院落变了样

    “这个院落是曾祖父从杨家手中购置的。杨家是经商世家,其生意从翼城起,经曲沃、新绛,跨过黄河到陕西西安、宁夏,最西到甘肃酒泉,沿途都有杨家的铺子。”曾经当过老师、83岁的张全义老人介绍,杨家从酒泉动身回北常,从来不住别人的店。这些都是父辈和村里人口口相传的。

    后来,杨家生意不济,家道中落,在曾祖父手上从杨家购得该院落。当时张家在村子虽然不是富甲一方,但也有自己的生意和100余亩土地。

    “这个院落的明三暗五、南厅、北楼、东西厢房的四合院子,还有一种说法是‘二郎担山’的四合院,就是北楼两边是高出主楼的角楼。”张全义老人若有所思地说。“在北常,以前有许多院落的主房是二层,两边角房是三层楼结构的院子,由于近年来人们大量地翻新改造,‘二郎担山’的房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眼下村里就剩下一个角楼了。”老人感慨万千。

    “这个院子的大门原来在西南角,那个‘福’字影壁是后来移到院内东边的,西边还保留着原有的八卦影壁,大门从西南角移到东南角。”老人回忆,主房上梁的时间已有290年了,整个院落的完成稍晚些,这一带原来叫杨家巷,杨家的宅院连成片,如今附近没有一家姓杨的。现在的北房后墙外边是重新砌砖,里边包着两层厚的土坯,连砖加起来厚度近1.2米,人住上冬暖夏凉,很舒服。先辈能从中落的杨家买到宅院,说明了张家的勤奋和实力。

    “奶奶染上烟瘾后,张家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。”张全义老人诉说张家的往事。刚开始是卖了生意抽大烟,之后是卖了土地抽大烟,到土改时,张家一大家子还剩余10亩左右的耕地。耕地卖得差不多了,又打上了院子的主意。“口口相传,最先拆卖的是南厅墙外包的砖,后来将南厅拆下的大梁、檩条、椽子都变卖换钱抽。”老人说,为了过烟瘾,先祖把北房的两个角楼和东厢房也拆卖变现,要不是土改,恐怕就连眼下这个院子也保不住。

    说起老宅院的过往,张全义老人话语沉重,现在的毒品就是当年大烟衍生的,希望年轻人千万远离毒品,这个院落的变化就是明证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